边际效应,决定了电动车续航越长,收益越低。
大概两年前,企业热衷于推出1000km续航电动车,目的是为了打消消费者的续航焦虑症,但事实上用户认可度不高,蔚来、AION的1000km级续航电动车的市场接受程度比想象中的更低。
原因很简单,消费者不认为长续航电动车能够带来更好的用车生活,恰恰相反,续航更长的电动车和标准续航车型的用车生活改变不大。
抛开额外附加的成本不谈,如果体验感差距不大,那么有什么理由选择性能溢出严重的长续航版车型呢?
中国消费者每天的驾驶里程普遍在100km以内,主流电动车的续航放在600km左右,以一位车主每天通勤80km为例,5天通勤400km,600km的续航打折之后依然够用。
且目前车主会配合着家用充电桩充电,只要出行半径不超200km,根本不需要长续航电动车。
长续航电动车数据非常漂亮,但1000km只存在于实验室,这种车型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,一个是造车成本极高,一般来说1000km续航车辆的电池包容量会达到140kWh,电池包成本就超过14万。
一台车1/3的成本用来买电池包,意味着其它体验感不会特别强。
另外,真正的驾驶里程根本达不到1000km,一般在800km左右,和600km版本相比,冗余出来的200km续航里程基本用不上,当然一部分用车强度极高的用户会选择长续航版本。
但退一步来看,用车强度高的用户,往往会选择增程或者PHEV车型,这些车型定价更低,且体验感非常出色。
从技术上来说,电动车不适合设计长续航版本,主要是边际效应明显,超过600km以上的电动车,每多1km续航都需要更多的电池包容量来支撑,成本和收益越往后越不成正比,所以我们看很少有企业会生产长续航车辆。
核心关键是,百公里电耗太高了,
马斯克曾经说过,特斯拉不会生产长续航车辆,因为完全没有意义,只要做好三电系统,夯实电动车里程,550km的电动车就能跑530km,这种突破远比堆电池包容量带来的成长更有意义,而且更快的充电速度也能够有效缓解用车压力。
总而言之一句话,想要瓦解用车焦虑的方式有很多,让电机效率更高一些,让电池能量密度更高一些,让自重更轻一些,让BMS控制更精准以及让充电速度更快一些,都能让用车生活提升一个高度。
堆电池包这件事儿所有人都会做,有些企业不做是因为没有意义,有些企业想要做是因为想要收割市场,但用户的选择很清晰,拒绝长续航电动车,就是保护自己的用车权益。